首页
百科
实时疫情
讨论
文章
关于我们
用户数
More
我想,如果要抓住它的本质,我们必须了解这个概念的诞生。注意是概念的诞生,而不是名词的诞生。用名词指代概念其实难以抓住概念的本质。比如回答政治是什么,说权术就是政治,说政治就是出卖,政治就是搞意识形态,政治就是厚黑,政治就是治理,等等,
看似是在解释概念,其实是用一个名词取代另一个名词以指代概念。或许通过这一连串的政治是xx,我们能更多地了解其相似,或相近于xx的一方面,但,对于概念本身,我们仍然无法全面的掌握它。甚至,对于进一步解释“政治”一词的xx,我们不禁还要追问:那xx又是什么?所以,先了解一下这个概念的诞生吧。
讲述概念的诞生,不同于讲述名词的诞生。不是讲历史,而是从这个概念的前提出发思考:什么前提下才会有政治。首先,要有一群人。要有一群人,才能有政治的前提。我们的概念中似乎没有明确的提出动物也有政治。其次再思考,单有一群人,就会有政治吗?至少多少人,就能形成政治?除了有一群人,这一群人还应该有怎样的其它条件才会有政治呢?如果你的生活阅历稍丰富一点,突然,你可能会说:只要不是一个人生活,就会出现政治!试着想想,一家人,母亲负责家务,父亲是最大的经济来源,儿女负责读书,负责这个家的未来。权力的分配、利益的分配、职责的分配,生活中的摩擦,兄妹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为争夺更多的物质享受而出现的权谋博弈……有点厚黑,有家庭伦理的意识形态,有整体的管理治理,还有夫妻儿女的家庭地位问题,似乎一切都符合之前对政治这个概念作出的各种名词解释。但是,为什么在一般的概念中,我们不认为家庭中有政治?是规模太小?还差什么条件?如果我们换一下,一个家族,是否有政治?这时,问题就似乎有待商讨了。如果再换一下前提条件: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家族部落是否有政治?答案似乎就已经成为了肯定。是因为人越多就越有符合政治这个概念的特征吗?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学生,好像政治特征还不如一个家庭明显。一伙三四人的黑社会小团伙,政治的味道似乎就浓了许多。发现关键了吗?总结一下,政治这个概念之所以形成的关键前提,是要有一个具有涵盖一切集团内部个体私利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涵盖的私人利益越多,集团内部的政治特征就越明显,涵盖的私人利益越少,政治特征就越不明显。比如一个班级,它所涵盖的只是限于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成绩。学生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它涉及不到,学生的吃穿物质基础它也涉及不到,所以它的政治特征不如一个家族浓厚。又比如一个不受其它人类群体影响的原始家族部落,和一个依托于现代社会而存在的家族,则前者的政治特征更显著。因为后者的集体利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更大的社会,不能全方位涵盖家族内部成员的所有利益。一个脱离于家族的现代人,比一个失去家族部落庇护的原始人更容易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后者所在的集体全方位地影响到了他的生存利益。注意一个用词:政治特征显著。因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量变而生的东西。因为这个概念可以很广义,又可很狭义。广义上,依附于国家的家族政治也算政治,狭义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落的政治才算政治。而二者的区别,只是集体利益涵盖个人利益多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的政治,其政治特征更显著,或者说是更典型的政治。所以政治的概念可以这样解释:一旦一个集体的利益覆盖到了其内部所有人的大部分个人利益,则这个集体就形成了政治。以上,是确定政治形成充要条件的苏格拉底式解释语句。所以反过来,如果是政治,则必然有集体利益覆盖了内部个体的大部分个人利益。用更加中华式的定义来解释政治则是:公大于私,以私奉公,以公返私,公私互补,平衡公私,则成政治。再现代公式化一点:政治—>权谋。政治—>集体的奋斗理想。政治—>管理。 (反之不一定成立)政治—>公大于私的人类集体,公大于私的人类集体—>政治。注意,我没说政治=公大于私的人类集体。而是说二者互相可推导。说政治就是某某的,显然不懂得海德格尔的哲学困境:我们不可能用语言定义事物,因为我们本来就受制于语言。就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人是什么?没毛的两脚能走的东西?那将鸡拔了毛是人吗?会用工具的动物?猩猩可是会使用石头砸核桃吃的。会使用火?如果某种生物本身会喷火呢?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请先定义什么是主观能动性!说到底,一切的定义都只是一个词取代另一个词,一句话取代另一句话。因此我选择寻找政治的充要条件,而不是定义这个概念本身。2、我们日常所说的政治。我们日常所说的政治,和严肃讨论时候的政治不是一回事。比如某人骂朝廷,我们说他是在搞政治。又比如某人说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上的东西他从来不感兴趣。两个事例中的两个“政治”,都不是政治本身,而是政治在某一方面的表现。前者是权利分配上的斗争,后者是意识形态上的选择。如果单从这两句对政治一词的实际运用上来看,前者容易被人曲解为政治就是一个权力斗争,利益分配。后者容易被人曲解为政治就是寻求意识形态上的目标与真理。3、重新审视所谓的政治。政治是什么,我们无法准确定义。但在探寻了形成政治的充要条件后,我们发现,政治离不开一个东西:利益。政治地位,政治权力就是在为集体分配利益时说话的地位,就是分配利益的权力。政治纲领,就是为集体牟利寻求的目标、方法和手段。政治斗争,就是在集体利益的分配时利益不均而发生了冲突,路线斗争,就是在选择为集体牟利的方式方法时出现了不同意见。军事是政治的延申,则军事就是为争夺利益而采取的暴力手段。换言之,利益与人的关系,是决定政治形态的首要因素。进一步地,我们可以由此探究之所以出现了公大于私的利益集团就会产生政治的原因。政治,在解释上文这个层面上是人类为了牟取和分配利益而制造的工具。政治表现出来的一切形态都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服务的。人类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需要单个的人团结成为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集体形成,就需要一种手段维系这个集体内部的每一个人,以保证这个集体能够稳定地存活下去,并有效率地为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攫取利益。在集体扩张,向外部攫取利益的同时,人们还要考虑如何将大家共同努力获得的利益分配到每一个人身上而不引发冲突,导致集体分裂。因此集体中的所有人,事先要形成一些利益分配的标准、共识。这个共识,可以是一种社会道德,也可以是一种宗教,更可以是强者为尊,还可以是一人一票。维系集体运行的手段,我们称之为政治制度,分配利益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政治体制。例如君主专制,意味着利益分配的原则是围绕君主产生。或者就是君主说了算。又如寡头政治,则大权掌握在少数几个寡头手里,由这几个寡头商议讨论如何制定国家政策。每一个国家政策,都影响到每一个国民分到手中的利益多少。贵族政治。则是指一小部分贵族具有利益分配的话语权,其它人被动接受利益的分配与职责的承担。封建政治,就是大封建主将国家利益分为几块,分给小领主,小的领主再把分到自己手上的利益往其手下的附庸分配。民主政治。原则上认为每一个公民都具有平等的利益分配权和话语权。当然具体操作结果很可能是另一回事。政教合一。则分配原则来自某一宗教。利益的分配规则被宗教明确界定,一般能掌握宗教解释权的神职人员掌握着分配原则的制定和修改。则他们因此也掌握了利益分配的权力。4、道德、教义、伦理、礼法、与意识形态。以上几个,都是最基本的政治基石。即一个集体的政治原则依赖于诞生这个集体的道德土壤。(或者说意识形态土壤)比如,人人平等这一道德原则的深入人心。则在政治规则中必须有所体现。要么是一人一票,要么是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再比如,皇帝奉天承运,君父如山,这一古老的道德。为什么帝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不可能再出现?因为其所依托的道德土壤早已改变。因此,在舆论上,抨击旧道德,提倡某一种新道德的人其实也是在最基层处搞政治。因为道德影响和改变政治制度。道德的产生,其实就是来自于公私利益的分配。一心为私是本能,舍己奉公来自于道德。没有道德,一个集体就没有人愿意奉献自己的私利而牟取更大的利益。人类的群体生活也就成了不可能。5、道德不是真理。道德也只是手段。福山写了《历史的终结》论证民主政治是最终形态的政治。然而事实打脸了。很快他自己就推翻了自己的结论。福山错误结论的问题出在哪?我看,他错在把现代道德当做了真理。殊不知道德也只是手段。道德的目的不是人人友爱或者人人平等。而是为了立下利益分配规则的基石。是的,目的还是利益。道德只是一种实现手段。君父如山是孔子告诉你的,人人平等,是基督说的,天赋人权,是伏尔泰讲的,消灭剥削,是马克思说的。归根结底,道德还是人定义的。道德会随着时代改变。只要让一种道德深入人心,被大家所认同,那么这种道德就会成为一种政治体制的基石,进而影响政治体制的形态。让道德深入人心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比如特定文化习俗的影响,一种精神上特别有吸引力的宗教,等等。人类在道德的取舍上,其实具有很大的盲从性。比如笑贫不笑娼、比如在宝马中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这种与传统道德违背的道德观也可以随着时代潮流迅速深入人心。时代脉络在道德,道德的脉络在人心,而人心永远在浮动。那么选择某一种道德的人为什么就这么选择了?为什么某些人鄙视的东西,某些人就视为大义凌然?为什么印度人歧视妇女到骨子里,而西方人拼命为女权呐喊?马克思哲学认为:决定道德取舍的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是生产力,也就是物质基础。我认为这话说对了一半。因为有矛盾的事例:物质贫瘠的某些乡村,淳朴农民的某些方面道德水平反而高于一些城市人,如知恩图报,重视信用。然而发达地区的某些道德水平,又高于一些贫困地区的道德水平,如文明礼貌,互相尊重隐私。又比如同样是物质生活水平差不多的人,有人传统道德意识强,不贪不抢,有人却坏事干尽,至死不悔。单从物质基础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现象,会很复杂。6、欲望、人心、道德与政治。归根结底,真正影响道德人心的,是欲望。欲望是这个世界上一切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它,形成道德,形成政治,带来经贸,带来战争。欲望是人趋利避害的本质。当人类有了吃、喝、温暖、交配的欲望,人类就会生火,打猎,繁衍,结群,战斗,立国,形成道德、文明和政治。这一切都是欲望的演生。是因为我们懒惰,所以我们的聪明智慧为懒惰的欲望服务发明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是因为我们贪吃,所以打猎的弓箭被发明,农业畜牧被发明。是因为富人有三妻四妾的淫欲,所以产生了三妻四妾的道德。是因为富人地位下降,社会财富分配开始均匀,每个人都有交配的欲望,所以又有了一夫一妻的道德,又因为两极分化再次严重,所以又产生了包二奶的道德。当战争来临,实际上是交战双方的欲望产生了冲突,我想得到的,你也想得到。当和平降临,是因为战争将让我们想得到的变成没人能得到。如果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政治、道德都只是欲望实现的手段罢了。
我想,如果要抓住它的本质,我们必须了解这个概念的诞生。注意是概念的诞生,而不是名词的诞生。用名词指代概念其实难以抓住概念的本质。比如回答政治是什么,说权术就是政治,说政治就是出卖,政治就是搞意识形态,政治就是厚黑,政治就是治理,等等,
看似是在解释概念,其实是用一个名词取代另一个名词以指代概念。或许通过这一连串的政治是xx,我们能更多地了解其相似,或相近于xx的一方面,但,对于概念本身,我们仍然无法全面的掌握它。甚至,对于进一步解释“政治”一词的xx,我们不禁还要追问:那xx又是什么?所以,先了解一下这个概念的诞生吧。
讲述概念的诞生,不同于讲述名词的诞生。不是讲历史,而是从这个概念的前提出发思考:什么前提下才会有政治。首先,要有一群人。要有一群人,才能有政治的前提。我们的概念中似乎没有明确的提出动物也有政治。其次再思考,单有一群人,就会有政治吗?至少多少人,就能形成政治?除了有一群人,这一群人还应该有怎样的其它条件才会有政治呢?如果你的生活阅历稍丰富一点,突然,你可能会说:只要不是一个人生活,就会出现政治!试着想想,一家人,母亲负责家务,父亲是最大的经济来源,儿女负责读书,负责这个家的未来。权力的分配、利益的分配、职责的分配,生活中的摩擦,兄妹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为争夺更多的物质享受而出现的权谋博弈……有点厚黑,有家庭伦理的意识形态,有整体的管理治理,还有夫妻儿女的家庭地位问题,似乎一切都符合之前对政治这个概念作出的各种名词解释。但是,为什么在一般的概念中,我们不认为家庭中有政治?是规模太小?还差什么条件?如果我们换一下,一个家族,是否有政治?这时,问题就似乎有待商讨了。如果再换一下前提条件: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家族部落是否有政治?答案似乎就已经成为了肯定。是因为人越多就越有符合政治这个概念的特征吗?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学生,好像政治特征还不如一个家庭明显。一伙三四人的黑社会小团伙,政治的味道似乎就浓了许多。发现关键了吗?总结一下,政治这个概念之所以形成的关键前提,是要有一个具有涵盖一切集团内部个体私利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涵盖的私人利益越多,集团内部的政治特征就越明显,涵盖的私人利益越少,政治特征就越不明显。比如一个班级,它所涵盖的只是限于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成绩。学生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它涉及不到,学生的吃穿物质基础它也涉及不到,所以它的政治特征不如一个家族浓厚。又比如一个不受其它人类群体影响的原始家族部落,和一个依托于现代社会而存在的家族,则前者的政治特征更显著。因为后者的集体利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更大的社会,不能全方位涵盖家族内部成员的所有利益。一个脱离于家族的现代人,比一个失去家族部落庇护的原始人更容易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后者所在的集体全方位地影响到了他的生存利益。注意一个用词:政治特征显著。因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量变而生的东西。因为这个概念可以很广义,又可很狭义。广义上,依附于国家的家族政治也算政治,狭义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落的政治才算政治。而二者的区别,只是集体利益涵盖个人利益多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的政治,其政治特征更显著,或者说是更典型的政治。所以政治的概念可以这样解释:一旦一个集体的利益覆盖到了其内部所有人的大部分个人利益,则这个集体就形成了政治。以上,是确定政治形成充要条件的苏格拉底式解释语句。所以反过来,如果是政治,则必然有集体利益覆盖了内部个体的大部分个人利益。用更加中华式的定义来解释政治则是:公大于私,以私奉公,以公返私,公私互补,平衡公私,则成政治。再现代公式化一点:政治—>权谋。政治—>集体的奋斗理想。政治—>管理。 (反之不一定成立)政治—>公大于私的人类集体,公大于私的人类集体—>政治。注意,我没说政治=公大于私的人类集体。而是说二者互相可推导。说政治就是某某的,显然不懂得海德格尔的哲学困境:我们不可能用语言定义事物,因为我们本来就受制于语言。就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人是什么?没毛的两脚能走的东西?那将鸡拔了毛是人吗?会用工具的动物?猩猩可是会使用石头砸核桃吃的。会使用火?如果某种生物本身会喷火呢?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请先定义什么是主观能动性!说到底,一切的定义都只是一个词取代另一个词,一句话取代另一句话。因此我选择寻找政治的充要条件,而不是定义这个概念本身。2、我们日常所说的政治。我们日常所说的政治,和严肃讨论时候的政治不是一回事。比如某人骂朝廷,我们说他是在搞政治。又比如某人说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上的东西他从来不感兴趣。两个事例中的两个“政治”,都不是政治本身,而是政治在某一方面的表现。前者是权利分配上的斗争,后者是意识形态上的选择。如果单从这两句对政治一词的实际运用上来看,前者容易被人曲解为政治就是一个权力斗争,利益分配。后者容易被人曲解为政治就是寻求意识形态上的目标与真理。3、重新审视所谓的政治。政治是什么,我们无法准确定义。但在探寻了形成政治的充要条件后,我们发现,政治离不开一个东西:利益。政治地位,政治权力就是在为集体分配利益时说话的地位,就是分配利益的权力。政治纲领,就是为集体牟利寻求的目标、方法和手段。政治斗争,就是在集体利益的分配时利益不均而发生了冲突,路线斗争,就是在选择为集体牟利的方式方法时出现了不同意见。军事是政治的延申,则军事就是为争夺利益而采取的暴力手段。换言之,利益与人的关系,是决定政治形态的首要因素。进一步地,我们可以由此探究之所以出现了公大于私的利益集团就会产生政治的原因。政治,在解释上文这个层面上是人类为了牟取和分配利益而制造的工具。政治表现出来的一切形态都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服务的。人类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需要单个的人团结成为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集体形成,就需要一种手段维系这个集体内部的每一个人,以保证这个集体能够稳定地存活下去,并有效率地为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攫取利益。在集体扩张,向外部攫取利益的同时,人们还要考虑如何将大家共同努力获得的利益分配到每一个人身上而不引发冲突,导致集体分裂。因此集体中的所有人,事先要形成一些利益分配的标准、共识。这个共识,可以是一种社会道德,也可以是一种宗教,更可以是强者为尊,还可以是一人一票。维系集体运行的手段,我们称之为政治制度,分配利益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政治体制。例如君主专制,意味着利益分配的原则是围绕君主产生。或者就是君主说了算。又如寡头政治,则大权掌握在少数几个寡头手里,由这几个寡头商议讨论如何制定国家政策。每一个国家政策,都影响到每一个国民分到手中的利益多少。贵族政治。则是指一小部分贵族具有利益分配的话语权,其它人被动接受利益的分配与职责的承担。封建政治,就是大封建主将国家利益分为几块,分给小领主,小的领主再把分到自己手上的利益往其手下的附庸分配。民主政治。原则上认为每一个公民都具有平等的利益分配权和话语权。当然具体操作结果很可能是另一回事。政教合一。则分配原则来自某一宗教。利益的分配规则被宗教明确界定,一般能掌握宗教解释权的神职人员掌握着分配原则的制定和修改。则他们因此也掌握了利益分配的权力。4、道德、教义、伦理、礼法、与意识形态。以上几个,都是最基本的政治基石。即一个集体的政治原则依赖于诞生这个集体的道德土壤。(或者说意识形态土壤)比如,人人平等这一道德原则的深入人心。则在政治规则中必须有所体现。要么是一人一票,要么是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再比如,皇帝奉天承运,君父如山,这一古老的道德。为什么帝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不可能再出现?因为其所依托的道德土壤早已改变。因此,在舆论上,抨击旧道德,提倡某一种新道德的人其实也是在最基层处搞政治。因为道德影响和改变政治制度。道德的产生,其实就是来自于公私利益的分配。一心为私是本能,舍己奉公来自于道德。没有道德,一个集体就没有人愿意奉献自己的私利而牟取更大的利益。人类的群体生活也就成了不可能。5、道德不是真理。道德也只是手段。福山写了《历史的终结》论证民主政治是最终形态的政治。然而事实打脸了。很快他自己就推翻了自己的结论。福山错误结论的问题出在哪?我看,他错在把现代道德当做了真理。殊不知道德也只是手段。道德的目的不是人人友爱或者人人平等。而是为了立下利益分配规则的基石。是的,目的还是利益。道德只是一种实现手段。君父如山是孔子告诉你的,人人平等,是基督说的,天赋人权,是伏尔泰讲的,消灭剥削,是马克思说的。归根结底,道德还是人定义的。道德会随着时代改变。只要让一种道德深入人心,被大家所认同,那么这种道德就会成为一种政治体制的基石,进而影响政治体制的形态。让道德深入人心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比如特定文化习俗的影响,一种精神上特别有吸引力的宗教,等等。人类在道德的取舍上,其实具有很大的盲从性。比如笑贫不笑娼、比如在宝马中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这种与传统道德违背的道德观也可以随着时代潮流迅速深入人心。时代脉络在道德,道德的脉络在人心,而人心永远在浮动。那么选择某一种道德的人为什么就这么选择了?为什么某些人鄙视的东西,某些人就视为大义凌然?为什么印度人歧视妇女到骨子里,而西方人拼命为女权呐喊?马克思哲学认为:决定道德取舍的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是生产力,也就是物质基础。我认为这话说对了一半。因为有矛盾的事例:物质贫瘠的某些乡村,淳朴农民的某些方面道德水平反而高于一些城市人,如知恩图报,重视信用。然而发达地区的某些道德水平,又高于一些贫困地区的道德水平,如文明礼貌,互相尊重隐私。又比如同样是物质生活水平差不多的人,有人传统道德意识强,不贪不抢,有人却坏事干尽,至死不悔。单从物质基础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现象,会很复杂。6、欲望、人心、道德与政治。归根结底,真正影响道德人心的,是欲望。欲望是这个世界上一切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它,形成道德,形成政治,带来经贸,带来战争。欲望是人趋利避害的本质。当人类有了吃、喝、温暖、交配的欲望,人类就会生火,打猎,繁衍,结群,战斗,立国,形成道德、文明和政治。这一切都是欲望的演生。是因为我们懒惰,所以我们的聪明智慧为懒惰的欲望服务发明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是因为我们贪吃,所以打猎的弓箭被发明,农业畜牧被发明。是因为富人有三妻四妾的淫欲,所以产生了三妻四妾的道德。是因为富人地位下降,社会财富分配开始均匀,每个人都有交配的欲望,所以又有了一夫一妻的道德,又因为两极分化再次严重,所以又产生了包二奶的道德。当战争来临,实际上是交战双方的欲望产生了冲突,我想得到的,你也想得到。当和平降临,是因为战争将让我们想得到的变成没人能得到。如果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政治、道德都只是欲望实现的手段罢了。